来源:金融时报 围绕党中央、保本手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构建决策部署,近期,小微金融管理部门接连出台一揽子政策,金融机制及时精准惠及受困群体和重点领域,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长效支持,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银行业需 其中,求妙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保本手纾困帮扶力度是重中之重。5月26日,构建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小微通知》,就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金融机制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提出要求。服务6月9日,长效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银行业需同样强调要坚持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专业体制机制。 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大量就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长1000个,本市GDP将增长1.43%。 近年来,围绕小微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金融管理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协同努力,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得到缓解。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仍有“惧贷”“惜贷”问题存在,构建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还需啃下“硬骨头”。 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打通长效机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离不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努力。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构建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需要远近兼顾,既要立足当前“保本手”,把国家和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尽早落实落细,又要着眼长远“求妙手”,推动破除制约小微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保本手”出发,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完善工作,在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适时适度扩大信贷供给。 首先,构建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完善尽职免责和绩效考核机制上下功夫。 尽职才能免责,要向员工明确和强调合规要求与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适当调高免责和减责比例。 问责要慎用,同时激励要及时。要激发分支机构和基层员工主动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通过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充分调动分支机构和一线从业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构建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科学制定信贷计划,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不同类型的银行要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要合理规划年度信贷计划,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和信贷投放总量较少地区。地方法人银行要结合自身深耕一方的优势,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对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支持。 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将信贷投放的重心适度向普惠小微领域倾斜,腾挪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再次,构建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之以恒夯实基础,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升级全流程风控管理体系。 拓展多渠道资金来源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夯实资本基础,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可以在适度提高未分配利润增加内生资本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或定向增发股份、永续债或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方式进行外源资本补充。 银行业金融机构还要致力于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强化贷前检查、贷中审查、贷后调查流程。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对小微企业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和速度,降低获取成本,真实、准确了解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存在的实质风险,确保能对风险进行提前研判与应对。 从“求妙手”出发,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制约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促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对完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具有深远意义。 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强与税务、海关、电力等部门的沟通与对接,逐步将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水电气、不动产、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信息纳入小微企业信用评价范围,为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进行更为精准、立体的画像。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要强化交流合作与共享,破除不同机构间的“数据壁垒”,让信用信息能够在银行间更好地流动,通过共享信息取得小微金融服务能力的共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