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昱琳 自3月以来的闪光疫情防控,让上海这座“魔都”显得愈发魔幻,虚拟“抢菜难”、世界送抗“配送难”、有饭疫“以物易物”等话题频频刷爆网络,菜无也成为近期上海市民心里的人配“意难平”,如何保质保量地吃上饭是闪光当前摆在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面前最现实也最原始的问题。 当中,虚拟为避免交叉感染、世界送抗缓解人手短缺,有饭疫如何安全、菜无有效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人配成为当前最急迫的闪光需求之一。而无人配送车的虚拟出现,也许给出了一个恰逢其时的世界送抗答复。 日前,为助力民生保供,美团紧急从北京调配一批无人配送车“魔袋20”,千里驰援上海疫区,当前已陆续投放至绿洲康城小区、瑞金医院、复旦大学等地,为社区居民、高校师生配送生活物资,为医护工作者运送核酸样本及医疗物资。据悉,美团此次投放的“魔袋20” 已通过性能、综合耐久等31个项目测试,能够适应全天24小时运营需求,单次运力达150公斤/540升,相当于10户家庭的订单需求。 除美团外,毫末智行、新石器、达达、顺丰、圆通等多家企业也均有投放无人配送车至住宅区、园区、医院、学校等地,以保障物资供应,用科技手段共同助力上海抗疫。 未来,在人类社会或许要与病毒长期共存的情景假设下,无人配送车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成为新型的短途通用配送工具,有效解决半开放式场景中“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本文内容分为以下部分: 驱动因素:无人配送车缘何成为末端配送领域新宠?发展阶段:无人配送车产业正处于商业化探索初期产业链:关键零部件成本是商业化落地的决胜因素问题待解:无人配送车广泛投入使用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驱动因素 无人配送车缘何成为末端配送领域新宠? 末端配送,即社区、园区、医院、学校、场馆等半开放式场景下的配送服务,配送货品以快递、外卖为主,通常具有高频次、小批量、分散化的特点,叠加疫情带来的扰动效应,极大限制了配送人员的效率提升,并且“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约是前端运输及仓储成本的2~3倍,占到整个配送环节成本的53%,低效率、高成本、难监管成为当前制约配送行业发展的瓶颈。 在此背景下,配送业务量爆发式增长与配送劳动力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无人配送需求应运而生,主要实现方式包括无人配送车、无人机等,其中无人配送车因其运力更大、环境适应性更强,成为无人配送领域主流发展方向。 据统计,2021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达1085亿件,在线外卖用户规模达5.44亿人,近六年CAGR分别为31.8%和30.0%,快速膨胀的业务量对末端配送环节形成较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1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8.8亿人,相对2015年减少近2900万人,叠加配送行业本身存在的高强度、弱约束、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末端配送领域的“用工荒”难题。 来源:国家邮政局,银科金融研究院 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银科金融研究院 来源:国家统计局,银科金融研究院 除缓解末端运力短缺问题外,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化应用还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实现降本增效,释放经济价值。根据业内测算,未来3~5年内,当无人配送车实现规模量产后,硬件成本有望从当前的30~50万元下降至15万元以内。 在3.5年使用寿命和年均20%运维费用的假设下,当无人配送车的量产价格为15万元时,月均综合成本在6000~7000元,可初步实现机器替代的经济效益;当量产价格为8万元时,月均综合成本在3000~4000元,此时车人费用比将达到1:2。若考虑到未来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无人配送车的经济性将会愈发凸显出来。 市场空间方面,假设8万元单价和50%人工替代率,未来国内市场将需要配备300万台左右的无人配送车,终端市场规模可达2400亿元。 发展阶段 无人配送车产业正处于商业化探索初期 无人配送车技术脱胎于低速自动驾驶,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先行应用。根据业内观点,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实现需要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三个定律,而末端配送“小、轻、慢、物”的特点正好符合“低速、载物、商用”的场景需求,技术实现难度较小,因此无人配送车成为当前包括车企在内的众多自动驾驶相关企业的主要研发和布局方向之一,而其商业化探索不仅有助于解决末端配送难题,更是在为最终实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提供基础范例。 业内预测,无人配送车的商业化进程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2023年):技术验证,产品打磨,商业模式探索。当前无人配送车产业正处于该阶段,解决方案商通过不同场景下的试运营,不断改进技术方案、打磨产品形态,并探索出符合常态化运营的商业模式,而自2020年以来的疫情爆发更是加速了这一阶段的进程。 第二阶段(2024~2026年):市场快速拓展,形成商业闭环。随着技术逐步成熟、硬件成本下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完善,无人配送车相较于传统人工配送开始显现出明显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市场需求量快速提升,并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 第三阶段(2027年及以后):形成运力网络,构建产业生态。无人配送车产业开始具备规模效应,并逐步形成高度灵活的智能化运力服务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零售、物流、安防、广告、大数据等多个行业,可以构建起全新的产业生态。 来源:银科金融研究院 在商业模式方面,由于无人配送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成熟且稳定的商业模式,主流模式主要分为三种:(1)服务集团内部业务,进行内部结算,以发挥协同效应、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代表企业包括美团、饿了么、阿里、京东等;(2)第三方独立平台提供无人配送运营服务,盈利模式以收取服务费为主,按订单数量计价,代表企业包括白犀牛、毫末智行、行深智能等;(3)解决方案商通过产品售卖、租赁以及提供解决方案获取收益,代表企业包括新石器、一清创新、驭势科技等。 产业链 关键零部件成本是商业化落地的决胜因素 自2016年起,围绕末端配送环节进行低速自动驾驶研究的企业不断涌入市场,并在美团、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引领下,逐步形成了上中下游全链条的紧密合作生态,共同探索无人配送技术演进及常态化商业模式构建。 在这当中,激光雷达、芯片、线控底盘等关键零部件成本,将成为未来无人配送车商业化落地的决胜因素。 来源:银科金融研究院 上游:以激光雷达、芯片、线控底盘等关键零部件为主,在硬件整体生产成本中占比约为70%~80%,未来随着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的加速,核心零部件价格的下降将显著带动无人配送车整车成本的下降。 来源:银科金融研究院 中游:当前已形成互联网巨头和初创企业两大阵营,其中美团、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凭借内部自有场景、资金及技术优势,主要采用“自研+合作”的模式推动无人配送业务落地,是当前国内该领域的主要推手;而白犀牛、行深智能等初创企业则以技术为核心切入点,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盈利模式,兼具无人配送车辆销售、租赁及配送运营服务等延伸业务。 来源:企业官网,银科金融研究院 下游:主要包括电商、商超零售和物流三类有线下配送需求的企业,受快递及外卖行业快速扩容影响,末端配送环节的效率、成本、服务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要素,未来还需要不断结合不同类型线下场景针对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做深度探索。 问题待解 无人配送车广泛投入使用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当前无人配送车领域虽已进入常态化运营探索阶段,但受制于成本、基础设施、安全、监管等诸多因素,距离真正进入本地生活、成为末端配送运力的有效补充,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成本:无人配送车的核心成本环节包括高昂的前期研发投入,以及激光雷达、芯片、底盘等关键零部件成本,需要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来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零部件国产化。 (2)基础设施:无人配送车在末端配送环节的大规模落地运营,除产品自身外,还需要依靠停靠点、充电桩、计算中心、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的配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安全、有序的持续运营。 (3)安全:即便在半开放式的运营场景中,无人配送车的自主运行仍会受到行人、障碍物、道路、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提升行驶安全成为当前业内亟待攻克的技术难点之一。 (4)监管:当前无人配送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国内还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及产品标准,仅有北京市等个别省份出台了相关管理细则。 结语 以科技畅想未来,是现代人类美好的向往与憧憬,虚拟世界可以带来丰富的精神娱乐体验,但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现实的物质满足。如何用科技反哺现实,或许才是后疫情时代人类真正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无人配送车,黑夜里科技点亮的一抹星光。上海抗疫必胜! |